Vibe Coding要终结低代码?

  • 2025-09-03 21:13:47
  • 285

还在拖拽组件做低代码?硅谷工程师已经切换到“VibeCoding”——一句自然语言直接生成可上线的应用。最新测试显示,Cursor+Claude3.5的平均提效4.2倍,Bug率反降30%。当AI把“写代码”变成“说需求”,低代码平台会不会像当年的Dreamweaver一样被一键清空?

前几天,我去参加百度智能云大会。

展会上有不少产品,其中有个叫「文心快码」(BaiduComate)的低代码平台,宣传语是:人人都能做一个小应用。

我当时在想:这种工具,真能让「人人」都变成开发者吗?还是说,只把写代码换成了拖拽按钮,门槛并没有消失?

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特别火的另一个方向:VibeCoding(AI编程)。

和低代码相比,它更像是「我说一句话,AI就能帮我写出一堆代码」。听上去比「自己拼组件」更直接,也更爽。

问题是,这类模式到底是软件开发的新希望,还是一场短暂的幻觉?

01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回过头看看低代码这条路。

几年前,低代码是一个很热的概念。企业都在搞数字化转型,应用要做的越来越多,可工程师数量根本跟不上。

于是,低代码平台打出了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人人都是开发者」。意思是,你不用学编程,不用写复杂的语法,拖拖拽拽,就能把一个应用拼出来。

微软的PowerApps、Outsystems,飞书的低代码平台、钉钉宜搭,都是在这个逻辑下诞生的。听上去确实挺美好,好像真能让每个人都变成「半个程序员」。

但真用起来,问题马上就暴露了。

工程师嫌弃它。习惯写代码的人,被迫切换到流程图、模块这些「拼图游戏」,效率反而更低。很多人用过一次就摇头:还是让我写代码吧。

而非工程师呢?

看似「为他们量身定制」,可最后能真正玩转的也不多,虽然不用写语法,但逻辑还得自己搭。

比如一个审批流程,里面有分支判断、数据库调用、接口对接,这些东西一点不比写代码轻松。很多人拖了几次模块,发现根本搭不出完整应用,最后也放弃了。

最要命的是:

低代码喊了那么久,也没有做出过什么C端好产品。B端企业用它,复盘下来,也就做点审批流、报销系统、报表工具。

说白了,把Excel换了个新皮肤,久而久之,大家还是回到了Excel,因为它足够轻,也足够顺手;这也是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后来飞书做了Excel表,Excel加AI反而火了。因为它比低代码更轻。

所以,当初吹得响亮的「人人都是开发者」,并没有实现。低代码承诺,最后落空了。

我在想:既然低代码都没走通,那今天火得不行的VibeCoding,会不会是另一种幻觉?还是说,它真可能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VibeCoding这个词,在开发者圈子里比较活,在黑客马拉松、技术大会上经常被提到,但放到更大市场里,知道的人并不多。

通俗点说,VibeCoding是:用自然语言和AI对话,让AI自动写代码。比如:你说一句「帮我做一个注册页面」,它就能直接生成一套能跑的代码。

这和低代码完全是两种思路,一个我手搓,另一个我口说,体验差别非常大。

过去一年里,我们看到Cursor、ClaudeCode、TradeSolo等工具接连出现,社区里也出现了不少真实案例:

有创业团队,压根没工程师,就靠VibeCoding搭了一个官网,还真的跑起来了

有学生、记者,用它改论文、跑算法,甚至测纸牌游戏的胜率

还有产品经理,把它当原型机工具,少了很多和设计师、工程师之间来回沟通的麻烦。

这些例子说明,VibeCoding更像一种「全民可用」的新型生产力工具。

02

我自己的感觉,它把写代码这件事变成聊天,立刻跑出一个Demo。爽感,的确是低代码没法比的。

GitHubCopilot公布过数据里,开发者用它写代码的效率平均提升了55%,这的确能提高效率。

但爽归爽,问题也不少。

很多人形容写代码像抽卡,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蹦出来什么。在知乎上,我看到过不少吐槽:看上去是代码,其实是一堆临时拼出来的「屎山」。

这种担心不是个别开发者的牢骚,StackOverflow的调查里,超过六成的工程师都表示他们对AI生成代码的质量和可维护性存疑。

再说说门槛问题。

低代码当初喊「人人都是开发者」,结果用过的人都知道,不懂的人照样卡在半路,懂技术的人又嫌它笨拙。

现在VibeCoding换了种方式,听起来更轻松,现实还是那句话:「不懂代码的用不好,懂代码的用不爽」。普通人做个小Demo没问题,真要落地成稳定产品,门槛还是在那里。

还有个和当年低代码一样的幻觉:

大家都以为「普通人也能搞出下一个爆款」。可回头看,扣子平台忙了一年,真正能打的爆款产品,一个都没冒出来。

为什么?

因为写代码是第一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靠产品定义和需求洞察;这部分门槛,AI根本替代不了,大多数人用VibeCoding做出来的,还是些小玩具。

智远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最近冒出来的新平台用户体验很差。

从注册、选Agent到激活,每一步都很容易让人迷糊,很多用户还没看到亮点,就已经放弃了;再加上生态不够丰富,Agent数量有限,结果「新用户留不住,老用户玩不深」。

所以,VibeCoding矛盾很明显:

它确实让写代码变得更轻松、更有趣,也暴露了很多新的问题:从代码质量,到产品门槛,再到生态局限,这些问题要不解决,「全民编程」最终也只是一阵热闹。

03

说了这么多坑,那VibeCoding未来到底会往哪走?我自己的判断是:

一,它会迭代掉低代码平台,而且很快。

关键原因在交互方式的变化。低代码本质上是「手工操作」,VibeCoding绕过了这层门槛。

这种变化,就像从「自己手搓一套IKEA家具」变成了「打个电话让人送装好的成品上门」。效率和体验上的差距,是降维打击。

所以,我觉得,低代码会很快被边缘化。

它不会马上死掉,在一些企业内部、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比如审批流、报表系统),低代码依然能发挥作用;但在更大的市场,特别是面向个人用户的场景,低代码很难再有机会。

其二,它的价值在于「前期」。

VibeCoding最大的意义,把试错成本压得很低,让想法能快速变成Demo;过去一个创意可能要工程师花一两周验证,现在几小时就能跑通一个雏形。

这和低代码一样。对创业团队、产品经理,甚至一些非技术背景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生产力提升;但要想真正跑成一个稳定的产品,还是得回到工程化、团队协作、生态体系。

我还观察到:未来竞争在于「谁的生态更完整」。

像Dify、n8n这样的开源平台,已经靠插件和社区把护城河筑起来了;大厂如果只比拼单点功能,很难追得上

比如:

开源项目n8n,目前GitHubStar已经突破100,000,还有Dify也有70,000+Stars的成绩。这些星数,更多证明它们背后的用户贡献和社区活跃度在持续增强。

换句话说,工具会越来越多,但最终能留下来靠生态。另外,也许未来的平台会转型成「Agent的应用商店」:

只接受专业团队开发的产品,平台本身提供分发渠道、算力、云资源;这种角色转变,像AppStore一样,让少数人做好应用,再把它们推向更多用户。

在这种生态里,大厂和创业团队也可能形成分工,创新点子出在小团队,他们跑得快,敢试新东西;大公司擅长工程和运营,能把一个点子打磨成大规模的产品。

所以,我对VibeCoding的看法是:它会成为未来软件行业里一个重要的环节,前期创意的孵化器,生态链条上的起点。

那问题也就变成了:VibeCoding,究竟拉低了门槛,还是在重塑新的门槛?

我更倾向于后者。VibeCoding更像一面镜子,一边展现了AI带来的无限可能,一边也提醒我们:门槛也许变了形,但从未真正消失。

至于未来,它会成为「人人都能造工具」的新起点,还是「普通人做不出好工具」的幻觉?这可能接下来几年里,最值得观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