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对标苹果、正面迎战;小米“神之一手”16改17, 背后并不简单
- 2025-09-16 16:21:20
- 591
16改17这波操作,营销天才见了也得说一声,服!
其实,从以往的发布会或者发布会之前的预热我们不难发现,小米除了讲述自己的产品以外,很长一段精力都是在研究“对手”,或者我们雷总的话术,叫对标。
去年小米15系列的发布,直接从芯片、设计、电池等各项参数指标和iPhone比对。
发布会上的雷总可是句句不离“苹果”。
是营销还是真对标?
只要是从事手机行业的整机厂商,都想去对标苹果,也都想成为下一个“苹果”。
主要原因是两点。
1、市场份额。
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了8%的增长。
这其中苹果占市场份额达62%,继续保持领先,而排在第二名的三星只有20%市场份额。
2、高利润。
之前,有博主做了一个2024年全球手机厂商利润排名统计。
统计显示,苹果仍然是独一档的存在。
8400亿元净利润让其稳居榜首,拿走了2024年全球手机市场83%的利润。
再看一下位列第二的三星,净利润只有1692亿元。
所以不管是之前的对标还是如今改名对标,小编相信小米是真想向苹果看齐,想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产品迭代,走稳自己的高端化之路。
当然,改名也一定是小米的营销手段。
高端市场的格局
想要对标苹果,高端花就绕不开。
怎么定义高端?
是用了最新的芯片,还是充电速度最快、容量最大就能定义为高端?
其实有一个很俗的确认方式,那就是售价。
通俗意义上来讲,600美元以上的售价的智能手机都可以定义为高端手机。
长期以来,600美元以上赛道的王者就是苹果。
咱们来看几组数据。
苹果在2024年共计卖出2.32亿台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为约903美元(当时约6548元)。
小米呢?
2024年,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全年实现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21.8%,毛利率达到12.6%。
这一年,全球出货量为1.69亿台,同比增长15.7%。
与此同时,它的平均售价(ASP)也创下了新高,达到了1138.2元。
再看一下其他手机厂商的。
全球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为356美元(当时人民币约2581元)。
三星 约299美元(当时约2168元);
OPPO 约247美元(当时约1791元);
vivo 约215美元(当前约1560元)……
从当时统计的全球五大手机厂商的数据来看,小米的平均售价最低。
还有一个“友商”华为,在中国市场的高端份额几乎与苹果持平。
在当下手机市场已经几乎没有增量的情况下,想要从这些友商们手里去抢夺高端市场份额,绝对不是改一个名字就可以做到的。
小米难在哪?
如何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这个关键是在消费者。
消费者认为你小米是高端智能手机能值万把块,并付之于行动选择购买,那么小米的高端就成了。
那么如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呢?
2019年,Redmi独立出来,小米的双品牌策略开始。
这就意味着,小米已经意识到智能手机高端化的重要性。
一则是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还能让其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然而,接下来小米的高端之路并没有那么顺利。
2019年,雷军在其个人微博宣布,小米初步梳理了产品线,确定了小米品牌手机分为小米MIX,小米数字、小米Civi三大系列,小米note系列、小米max系列产品被砍掉。
2020年2月,雷军在小米10发布会上正式提出高端化。
结果呢?
刚刚稳定一年的小米高端化,在小米11上拉了一坨大的。
火龙加MIUI 12系统,双减益“BUFF”叠加。
雷军在2023年年度演讲中回顾这段经历时表示:“小米11遭遇巨大挫折,我们憋了一口气,花了很大力气做小米12,仍然未达预期,大家完全没有想到做高端这么难,而且投入这么大,沮丧的情绪在公司里弥漫开来。”
好多人都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鼓励自己,但小米却是把刚建好的雏形又推到了……
再说一个高端化的关键点。
芯片。
如今发达的互联网,让不少消费者也更深入的了解了各行各业,于是他们的对于品牌优劣认知也在不断地变化。
这几年就有一个简单且粗暴的现象出现在手机行业,它就是你有自研芯片的能力,你的品牌形象就会被拔高。
之前苹果、三星、华为都有这个能力,所有在很多消费者眼中,它们三个就是超一档的存在。
为什么消费者会如此认为呢?
其实也并非全是简单粗暴,这背后是有逻辑存在的。
如果一家手机厂商具备自研SoC能力,那么这家在成本控制、能效优化、软硬件结合等方面都会具备独有的优势。
小米自研SoC芯片玄戒O1也在今年亮相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雷军称,“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190亿晶体管;
配有16核GPU,搭载最新Immortalis-G925;
采用GPU动态性能调度技术,可根据运行场景动态切换GPU运行状态;
单核性能跑分为3008;
多核性能跑分为9509……
这么多罗列的参数,消费者就是存在一些“不感冒”的情况。
比如在核心技术自主性上提出了质疑,认为小米在自主性技术占比有限;
比如提出依然依赖外部代工(但事实却是所有的手机厂商的自研芯片都是代工);
比如“性价比”标签固化,甚至影响到了自研芯片,对其自研芯片信任度不高,对其自研芯片性能信任不够,对其高端化信心缺乏……
总结
小米高端化之路,长远战略要大于短期市场表现。
怎么说呢?
就好比咱们提出一个问题,小米对标苹果的优势在哪?
有人可能要说了,电池容量、充电速度、屏幕以及用料材质……
一堆说下来,别的厂商也基本都能短期内做到。
今天小米发布一个100W快充,明天友商就能搞出一个120W快充。
再反观苹果在品牌上、在生态系统上、在芯片的性能上,其实很多厂商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超越甚至对标。
所以,小编认为。
小米不妨就把改名当做重新出发的第一次。
之后,小米需要对标的是苹果的核心技术,是自研芯片、是iOS系统,是其软硬件深度融合……
还有小米的品牌形象也要继续建立,每一次的产品迭代都试一次品牌提升的关键,“火龙”之类的只会让更多的消费者认为“不值这个价”;
还是生态系统,这一点小米其实并不比苹果差,相反小米还多了一个车,但要在设备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感上要做一个精益求精;
再有就是品控和用户体验了,这方面咱们能够给予的意见没那么多,就是要看小米自身的要求是不是已经达到业界或者超越业界水平。
最后小编想说,对标苹果甚至提出超越苹果的口号并非是一件坏事,这其实是当下所有手机厂商应该有的一个非常清晰和必要的战略选择,哪怕这一次“16改17”我也认为是一次不错的营销手段。
但如何对标呢?
是雷声大、雨点小?
只为了当下这一款产品的短期市场行为而搞出的噱头?
还是一场“以苹果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自我锤炼,这就需要厂商们好好想一想了。
- 上一篇:李晟控诉祝绪丹眼里只有王珞丹
- 下一篇:太二酸菜鱼为何没人吃了